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彰显风云力量,风云三号F星团队奋斗记

来源:文汇网    时间:2023-08-03 13:14:39

▲风云卫星在轨效果图(采访对象供图)

风云三号F星的发射圆满成功,使我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上午星、黎明星、下午星、降水星四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业务组网观测的国家。截至目前,风云气象卫星累计成功发射21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五十余年风云卫星事业的发展中,面对无数的困难和坎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风云卫星研制团队上下一心、乘风破浪,不断书写风云卫星的光辉史册,为造福人类贡献中国智慧。未来,新一代风云人将赓续奋斗、勇往直前,矢志不渝、顽强拼搏,为气象强国和航天强国贡献力量。

把舵定向,接续奋斗勇立潮头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风云三号F星总指挥,李海生从第一代风云卫星起便担任科研管理工作,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风云卫星事业。他拥有丰富的业务经验,善于制定科研计划和目标,带领团队对型号研制过程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分解,确保每个研制阶段有清晰的目标和任务,时刻追踪各环节计划完成情况。在每一项难题的攻坚环节,总会有他的指导和陪伴,在每一次加班加点的测试现场,总是有他的关怀和支持。试验队员一致认为:“只要有李海生总指挥在,就能为型号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引领与支撑” 。

有近三十年工作经验和多岗位工作经历的风云三号F星总设计师王金华,身兼多个风云三号卫星型号。他总能以关键环节为抓手开展工作,对关键部位持续跟踪,既保证发射星工作进度,又抓总其余在研卫星,始终对卫星质量和可靠性严格要求。在发射场,王金华亲自对卫星关键技术状态审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充分验证、技术见底、敢于决策”,他的座右铭早已深入每一位队员心中。

作为中国民用卫星业务服务的典范品牌,风云三号F星成功的背后不仅有领航者的把舵定向,更有型号团队的接续奋斗。团队乘风破浪,不仅培养了队员敬业精神和团结意识,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航天工作者。

一往无前,博士调度彰显风采

身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气象环境卫星总体部唯一一名兼岗型号调度的博士,陈长春接手的第一颗卫星就是风云三号F星。由科研技术岗位刚进入科研管理岗位,未待陈长春适应这种角色转变,风云三号F星各线工作任务便接踵而至。调度工作经验不足与科研工作的双重压力让他一筹莫展。

李海生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主动和陈长春推心置腹、交流经验。陈长春迅速调整心态,投入大量时间学习风云三号F星的相关系统特点,梳理和制定各线工作内容,同时向经验丰富调度请教,了解各类工作的手续和流程。在一段时间的摸索下,陈长春对调度和科研工作逐渐得心应手,对卫星产品技术状态的掌控能力逐渐提高,并能深入研制一线梳理产品工作进度,因地制宜地安排计划,同时,面临紧迫的时间要求和复杂的工作流程,也将各线计划制定得科学可行、井井有条,处理临时工作调动,亦能从容不迫,已然成为了一名兼具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全能型人才。

在李海生出色的指挥和陈长春全力的调度下,风云三号系列卫星各阶段科研生产工作节点全部按时完成,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间,风云三号系列卫星出厂工作也能顺利完成。王金华常说:“我负责好科研生产和技术的工作,科研管理和进度方面的工作,交给海总和长春大家都放心。”

艰苦卓绝,请缨出征勇保节点

风云三号F星原定计划在2022年上半年完成整星综合电测试,研制进度压力空前。此时,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陈晓飞主动请缨,按原计划参加整星综合电测工作。

在陈晓飞的带头下,各岗位负责人挺身而出。团队迅速重组人员,建立远程专业交流小组,由少数型号骨干兼任多个岗位,将卫星的测试状态第一时间传达给各个岗位负责人,确保卫星测试工作安全、有效、有条不紊。

面对岗位人员不足、测试任务不减的情况,陈晓飞带领团队白天紧锣密鼓地测试,晚上在电测间席地而睡。艰难的环境阻挡不了他们向前的脚步,工作的压力击碎不了他们保胜利的决心。疫情期间,团队紧密配合联系,一边通过在线会议及时交流现场问题,一边执行测试岗位操作。在他们的坚守下,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了整星综合电测试,并于 2022年底顺利完成风云三号F星全部研制工作。

严慎细实,立足岗位披荆斩棘

一台单机产品可能有几十个接口,一个接口又多达上百个接点。在技术状态多变的研制初期,每天涉及的电缆网接点变化,可能多达几十处,使其成为最繁琐的阶段性工作。

供配电设计师张贻旭从事供配电设计十余年,著有多份供配电技术规范标准,素以为人耐心、做事细致广受团队一片好评。面对复杂的线路,他对照每一份单机的接口数据单,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梳理整星电缆网。与此同时,他积极参与数字化IDS模型建设,推动各型号产品接口数据单的格式统一,使接口数据单节点表可以通过软件识别,自动生成整星电缆网,大幅提升电缆网设计工作效率,降低了人为因素出错的风险。

张贻旭不仅立足岗位守护卫星,而且敢于创新解决问题。在以往发射场试验流程中,太阳电池阵光照试验均是采用氙灯光照。而建立测试环境并非易事,需要将诸多氙灯灯具通过火车运输至发射场,现场需要多人搭建数米高的氙灯灯阵,且氙灯由于功耗高,需要通以高压电,存在安全隐患。

一种相比之下更轻便灵活的发射场碘钨灯光照试验流程的优化方案被提出,张贻旭参与了方案的论证。即便这种方案节省时间、人力和成本,也消除了安全隐患,可在质量大于天的卫星领域,仍没有一个型号敢轻易尝试。

为推进试验流程迭代优化,张贻旭做了详细、充分的论证,李海生顶住压力、力排众议,决定“第一个吃螃蟹”。可喜的是,试验方案在风云三号G星上取得成功,也应用于风云三号F星发射场试验流程。采用该方案后,分别优化缩短卫星发射场试验流程2天,人力成本节省4人/天,并有效节约运输成本。经过两颗卫星的实践,发射场碘钨灯光照试验流程在卫星领域推广。

作者:史博臻 邓斯康 杨丽

编辑:张天弛

责任编辑:徐晶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珠宝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